復活節假期去了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嶺南(大學)學院聽了由中國國務院參事、友成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博士所主講的講座,題目是關於全國兩會後中國經濟與發展的新形勢,想在這裡將當中有趣的資料與金海龜的見解整合,分享給各位。
先說說中國經濟的現狀,利好因素包括消費增長平穩、勞動力就業平穩、對外投資增長(特別是由一帶一路戰略帶動)及商品價格穩定等等;非利好因素包括經濟增長下降(主要是第二產業放緩)、固定資產投資下滑、財政收入惡化、進出口增長放緩、公共支出增長較快及外匯儲備大幅下降等等。環球經濟己明顯地步入調整,再看看中國的經濟現況,看來2016年以後的挑戰會不少。
從兩會的內容,我們已知道中國已預測未來幾年將會面臨各方面的挑戰,故已制定方向改善經濟。以往中國比較著重需求側觀點,認為需求不足所以需要刺激政策。以家電品為例,之前有「家電下鄉」、「以舊換新」及「節能補貼」等補貼政策,可是結果國民們紛紛到香港、日本或海外其他地方購買高品質家電,這不但不能為中國本地的家電生產商帶來收益,亦做成資金外流的問題。後來才發現,其實不是需求側出現問題,而是需求和供給出現了錯配。故於年初,習近平總理已提出著重供給側觀點,優化經濟結構,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,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,清理疆師企業淘汰落後產能,以及制定創興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國內的企業要明白中國已步入經濟轉型的步伐,產業結構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、從投資拉動轉向需求拉動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、從傳統產業轉向新興產業;另一方面國內的消費模式亦從模仿型排浪式轉向個性化、多樣化。要注意的是互聯網於過往數年發展非常迅速,網絡零售創造了40%的新增消費,釋放了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力,也增加了國內生產商產品向外流的機會。以淘寶網為例,世界各地有不少消費者於淘寶網上為自己及公司選購物品,主要是喜歡淘寶網選擇多、價錢實惠、收貨方便。
可是企業們要順利轉型也不容易,準備不足便改變不但會被現有的消費者摒棄,如要改革走出去向國外發展亦要承擔很大風險,一不小心很容易將以往的努力化為烏有。不論是留國或向國外發展,要轉型成功都需要大量的新知識,大量的新人材。由此看來,全新的培訓及教育是少不了。如企業們能於未來幾年經濟調整期間轉型成功,掌握訓練人材的黃金時機,那很大可能於下一輪經濟增長期大展鴻圖,成長市場領先者。